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环球速递!种好自己的“果树” 上海这项计划鼓励青年科研人才解决真问题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时间:2023-05-13 15:09:15


(资料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5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王一迪)今年全国两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金力的话“出圈”了:“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要引导支撑各学科扎根原始创新,种好自己的果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如何更好地支持基础研究?2021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便是文件中20项重点举措之一。

今天上午,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宋扬介绍说,目前,上海共开展了两批试点,依托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等6家机构设立“基础研究特区”。

这个“特区计划”赋予特区充分自主权,支持特区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探索科研组织管理机制创新,营造更适合基础研究的小环境。在充分激发主体单位积极性的同时,也要求各单位落实主体责任。

原创性、颠覆性的前沿基础研究本身具有长期性、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为保证科研人员及团队获得相对充足和宽松的探索和研究时间,“特区计划”以5年作为一个周期,对试点机构进行持续定额支持,在单个项目的支持力度上则由各试点机构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定,目前,单个项目经费在10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

宋扬说,基础研究的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人,需要一批高素质、有情怀的青年人攀登科学险峰。因此,遴选一批敢啃硬骨头、敢闯无人区的优秀青年人才是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产出的关键所在,也是“特区计划”的重中之重。

2021年,复旦大学根据学校的学科特色,着重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原创研究,立足学校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等基础优势学科,重点聚焦物质材料、信息智能、生命科学、环境气候等研究领域,遴选了37个“基础研究特区”项目,入选者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7岁。

在项目申报、过程管理及结题考核等环节,复旦大学不简单以科研成败为导向,赋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科研路线自主权;在改革措施和条件支撑方面,通过研究生招生政策、考核制度、专任科研岗位聘用等政策,为入选项目提供相应特殊化的支撑条件。

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春森是入选复旦大学基础研究特区项目最年轻的教师,入选时仅29岁。他的研究方向是新结构、新机理逻辑存储器件设计,以及对应的系统集成研究。近5年,他共发表SCI论文33篇,其中4篇入选SCI高被引论文,2篇入选SCI热点论文。

刘春森觉得,入选基础研究特区项目对他意义重大:“大学青年教师处于科研创造的黄金年龄,有时间、有冲劲,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履历,往往难以获得大项目支持,招生机会也受限。基础特区的项目是我2021年入职后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我拿到的第一个超百万大项目,能够提供长达5年的稳定支持;有了学校的制度支持,我快速被认定为博导。我的科研团队从2021年的3人壮大到今年的11人,能够有组织地进行科学研究。”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