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专访贺鹏 | 寻找自我与角色之间的桥梁,为其注入灵魂 世界热点
来源: 寻艺      时间:2023-05-07 03:04:47

凭借着内娱新“顶流”王鹤棣的领衔主演,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一开播就毫不意外地在社交平台话题讨论度一直居高不下,青年演员贺鹏在本剧中出演自卑又敏感的文艺青年文颉,凭借着细腻精准且感染力的演技,又一次走进了主流观众的视野。

从名不见经传,到终于被看到、被大范围讨论,贺鹏作为演员的成长历程异常的另类,在Vlinkage采访的过程中,他谈及表演时所展现出的踏实真挚与深刻思考,让人时常会忘记他青年演员的身份。不论影视行业的“规则”如何变幻,节奏是快还是慢,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步调,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经验,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不同的角色。

文颉“选择”时的挣扎,是塑造这个人物的关键


(资料图片)

《战火中的青春》以历史上传奇的“西南联大”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心怀热血的青年学子,在山河破碎的艰难岁月里坚持学习、救亡图存的故事。

作为主演之一,贺鹏表示如今回忆起剧中的情节,自己仍然会被那种直击灵魂的“家国情怀”打动,“我相信每一个人提到‘爱国’二字都难免会热血沸腾,这部戏把联大学子历经家国之痛后熊熊燃烧情感,展现的十分丰满。”

而在这幅众星闪烁、精气神十足的知识分子群像里,贺鹏饰演的“文颉”可以说是相对特殊的那一个,从一心向学,长途跋涉拜师闻一多先生,到无法回头的“黑化”,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步步深陷,有着极其复杂且耐人寻味的“层次感”,激起了贺鹏强烈的创作欲望。

为了将角色拿捏的更加准确,贺鹏从前期做功课阶段,就开始对文颉的心路历程进行细致的揣摩,最终他认为塑造这个人物的关键,就是要诠释好他每一次面对“命运的分岔路”时,所做出的选择。

“我始终认为文颉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一开始他和大家一样积极向上、热爱学习,后来这颗心去哪了?我会在文颉每一次做出选择的时候,用丰富的“内心戏”去向观众解答这个问题,不管他最终做出了怎样错误的选择,你都得承认他内心是有过动摇和挣扎的,只有让观众看到这些细节,大家才会对他多一分理解,为他的结局感到唏嘘。”

谈到拍摄中遇到的困难,对于枪械、近身打斗以及追逐跑炸点等戏份都难不演倒“赵甲第“贺鹏,但文颉被当作替罪羊押赴刑场示众那场Ending戏让贺鹏印象极为深刻,“角色行至穷途末路,过往的人生向走马灯一样在他眼前闪现,有茫然、有悔恨、有不舍……是以往的经历和经验没有的感受”,可谓是瞬间拉满了戏剧张力。

“那场戏是我坐在囚车上,路边的百姓朝我扔鸡蛋、水果、蔬菜,刚开始走戏的时候导演跟群演们已经说好了,把鸡蛋抠破一点再扔,否则它不容易碎,砸在脸上很疼,但实际拍摄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忘,结果打得我脸上都是包(笑)。但真实的生理感受,反而辅助了我的表演,在那一刻,我对角色的命运是感同身受的。”

对于贺鹏来说,像这样为角色全心全意的付出,是如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的事,为了在饰演《陈情令》中的大反派温晁时更加贴近人物的“油腻”,他在一个月内把自己吃胖了近20斤,只是为了让观众肉眼可见“油腻”和反感;拍摄《我叫赵甲第》时,除了面对四个不同类型的女性的感情戏很难把控外,面对大量的动作戏,贺鹏经常带伤上场,得到武术导演的表扬“你比很多动作演员的动作都专业”时,就“满血复活”,甚至在剧情要求自扇耳光时太过“入戏”,把脸都打肿了,以至于不得不停拍等赵甲第的脸消肿。

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中,我们不难窥见贺鹏对演员这个职业默默的坚持与尊重,在当下这个不少影视从业者一味求“快”的时代,他依然愿意尽可能的抹去自身特质,把自己“装”进角色的外壳,去真听、真看、真感受,这样的年轻演员让我们看到了行业未来会更好的可能性。

寻找自我与角色之间的桥梁,为其注入灵魂

纵观贺鹏过往塑造的角色,从《陈情令》中嚣张跋扈的温晁,到《我叫赵甲第》中坚韧赤诚的赵甲第、《奇门遁甲》中一心向善的周同,再到《战火中的青春》中的文颉,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正派还是反派,他都能切换自如,凭借着自己张弛有度的诠释为人物注入了丰沛的灵魂,没有一丝一毫的生硬,让所有人看到了他在表演上极强的可塑性。

对此,贺鹏十分谦逊的表示,他觉得自己目前还没有毫无障碍瞬间化身成特定角色的能力,但在寻找自我与角色之间桥梁的过程中,也逐渐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每个人完整的性格可能都像一棵树,一边长得茂盛,另一边就长得少了一些,但很少有人这边特别茂盛,那边完全没有,人或多或少都是有多面性的。所以处理角色的过程,就是你挖掘自我,尽量向他靠近的过程。”

同样的,经过了与角色真心“相处”的日子,有些痕迹也会永久的“遗留”在贺鹏身上,就拿赵甲第来说,即便是在他完全“出戏”之后,这个角色带给他的“后劲”也不曾消失,“每当我在生活里遇见一些困难或者迷茫,都会冷不丁跳出一个想法,如果是赵甲第,这时候他会怎么做?赵甲第的坚韧和努力,反馈给了我很多力量感。”

在采访中,贺鹏直言,作为一个演员,不论是接到像赵甲第这样的正面角色,还是像温晁一样的反派,他都坚持着同样的创作逻辑,那就是多维度的分析人物,把他们诠释成立体的“真人”,而不是充斥着刻板印象的“纸片人”。

“我饰演每一个角色的基点都是他得是个‘人’,如果他的某一种特质在文本里已经足够明显了,那就需要去建设、寻找一些相对应的东西,我可能会提前为角色做一些小传之类的,这样演的时候心里有底,不会空落落的。”

例如赵甲第的人物特点是“爽”,那就要注意角色的“落地感”,温晁的人物特点是“跋扈”,他会赋予其一些“喜感”来调和。“因为赵甲第经历的一切是相对比较“爽”和“悬浮”的,所以在塑造的时候,反而要让人物的两只脚踏踏实实的踩在地上,让观众觉得,哪怕他没有“富二代”这个身份也能成功,角色才算是立住了。温晁也不是一味的坏,他有色厉内荏、搞笑的一面,观众才会觉得他可爱。”

专注体验生活里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是对表演的“滋养”

众所周知,《战火中的青春》剧组汇集了王劲松、马跃、马少骅等一批实力派“戏骨”,至今回忆起拍摄的过程,贺鹏依然难以忘怀和各位前辈老师们“对戏”的感受,“他们不仅在镜头前表现的专业、精准,工作之余还会反哺一些经验没有那么丰富的年轻演员。”

这种能够如饥似渴汲取养分的氛围,不禁让贺鹏想到了自己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日子,“那四年对我的职业生涯有着巨大的影响,这部戏中饰演梅贻琦的王劲松老师也是我当时的表演老师,他和其它老师们不仅教会了我该怎样去做一名演员,更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慢慢你就会觉得,‘德艺双馨’这四个字听起来不是虚无缥缈的,因为有人用四年的时间,让你看到了真实、具体的画面,你自然而然就会觉得这个职业就该这么干。”

在前辈老师的引领下,贺鹏身上丝毫没有在当下年轻演员中常见的浮躁、敷衍,反而有一种“老派”的脚踏实地与勤于钻研,他深知表演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所以平时会非常注意积累各种感受与素材,包括看电影、读书等等,甚至连“走路”也成为了他“充电”的一种方式。

“漫无目地的走路是一件我非常爱的事情,我经常会在凌晨或者后半夜一个人出来走路,那时候的城市会给你一种又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一切都慢了下来,没什么人也没什么车,你能很清晰的感受到一花一木,一阵风吹过,我会将这些感受都记住,也许将来在表演中用得到。”

可惜在影视市场中,努力并不能让演员完全摆脱被挑选的困境,行业寒冬期的生存法则无比残酷,很多腰部演员浮浮沉沉,仍旧是观众眼中的“生面孔”。谈到这个话题,贺鹏展现出了同龄人中难得的清醒与从容,他认为自己已经足够的幸运,有一些知名度却又不在流量顶端的状态让他可以免于接受大量的审视,也不用担心沉溺于浮华的表象丧失了敏锐的感受力。

但与此同时,他又并不讳言自己“想红”,“那样的话我就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选择我更想演的角色,更好的戏,不过还是顺其自然吧,现在的行业已经更加系统化、正规化了,不同类型的演员大家各有各的路,端着不同的饭碗,其实也挺好(笑)”。

目前,由贺鹏主演的乡村励志剧《第五名发家》和古装探案剧《风月锦囊》已经杀青,相信尊重演员这个职业,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机会的他,必将在未来不断带给我们震撼与惊喜。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